這次回台南前幾天和在台北的W君通了電話,W君表示這個週末也要回台南,我們於是決定相約在台南見面。W君和我高一同班,開學後約1-2個月即成為不錯的朋友。雖然同班只有一年,時間不長,但大家都選社會組,教室不會隔得很遠,三年高中生活,W君一直都是我高中時期最要好的同學之一(另一位是Y君)。

大學之後W君離開台南,至台北的大學就讀,退伍後和許多南部的孩子一樣,留在台北就業,目前也早已定居台北,不過我們還是常保持聯繫。當天回到台南後,中午和W君通了電話,決定約在我家碰面。

W君住在靠近仁德鄉的東區,我們共同的高中死黨Y君,則是住在台南市最北邊的安南區。位在市中心的我家一直是和同學聚會的最佳中繼站(場所),有時三人就待在家中聊天,或是在我家碰面後再一起外出。

出社會工作後大家見面機會減少,加上W君工作忙碌,最近幾次見面都是利用出差到台北時中午空檔相約吃個飯,時間也顯得匆促。這次難得兩人都同時回台南,也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可以天南地北的聊,談當兵的體驗、談結婚後的生活,談現在工作中遇到的事。

W君講話條理分明,加上記憶力很好,很多場景都記得很清楚,聽他說起這些事情很像聽情節精彩的故事,且經過工作歷練,W君處事更顯得圓融成熟,雖然大部分的時間我只是聆聽,但聽他講覺得很有趣,也收穫很多,果然歷練會幫助成長。

突然兩人很有默契提到這幾天好像是母校台南二中校慶(記得是12月8日),兩人決定一同前往看看。

車子停在公園路時就看到校門口異常熱鬧,果然是有校慶活動。
從北門路口舊校門走進校園後,發現似乎已經來晚了,園遊會和社團表演已經結束,剛才的熱鬧其實是散場人潮。

不過這都無妨,因為自從上次回來這個校園,我想應該已經是距今15、6年前的事(今年的高一新生當時應該還沒出生),教過我們的老師也多早已退休或離開學校。雖少了有關聯的人,但令人懷念的還有許多校園景物,以及曾經發生在這裡的種種。

有變、也有不變,我們高二、高三使用的教室勤學樓就已經消失,變成連鎖磚鋪成的路面空間。教室不見了多少令人有些失望,兩人努力挖掘記憶的角落,在校園裏比著已經消失的教室大略位置,一旁經過的學弟投以好奇的眼光,我想看到這兩個近中年男子的行為大概會覺得有點奇怪吧。

兩個人在校園內緩步走著,回憶過往的故事片段,我說今年的新生學號跟我們一樣是8開頭,才驚然發現我們已經認識整整20年。

學校正門口進去右側教學及行政大樓是在我們高三那年完成,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是嶄新的教室,但對現在的學弟妹來說,這裡應該算是舊大樓了吧。

經過生物館、往明德堂這條走了三年的升旗必經的路來到操場,依然是紅土跑道,過往我在操場裏奮力揮棒、或是揮汗慢跑似乎是不久前的回憶,但事實上已經是快要20年前的過往。

在操場打電話給Y君,如果也一起前來就更有趣了。不過Y君人在台北,正忙著布置新家,沒有回來台南,有點可惜。

操場旁的小禮堂堪稱是南二中至寶,也是鎮校建築。適逢創校95週年,已經白髮蒼蒼的日籍校友曾在10月時返回母校,對他們而言學校樣貌轉變是何其巨大,所幸有這個小禮堂,讓他門還能緬懷憑弔一甲子前的求學場所。日籍學長們在小禮堂前立了一塊石頭,寫著「仰南十字星悠久,祈紅樓榮光無窮」,訴說他們對母校最深的情感與懷念。

圖書館樣貌絲毫未曾改變,這裏二樓的閱覽室是我高三午休時必到之處,因為我總是在第三節下課就迅速嗑完便當,中午就能有較多時間唸書。

W君指出原本位在圖書館後方、游泳池附近的蒸飯室已經不見,我對此倒是毫無印象,大概是抬飯的次數不夠多吧。

校園裏也有完全不認識的新風貌,在已拆除勤學樓後方利用後來取得的校園面積(學校變大了),蓋了新教室,導入綠建築概念,良好的學習空間讓人羨慕。不過20年前的我們更是幸運,是最後一屆在紅樓上課的學生(升高二時就拆除),當時教室在2樓離玄關不遠處,雖有些歲月的斑駁,但建築挑高、通風佳,非常舒適。能陪紅樓走過最後一年,相信是同屆學生最珍貴的校園回憶。

新教室前的紫卿亭依在,但可惜的是曾經在美術課用國畫畫過、校門口右後方的舊涼亭已經拆除,W君說這讓許多日本老學長覺得有些感傷。

和W君最後走回紅樓玄關,準備結束短暫的母校巡禮。三樓一位學弟站在教室走廊,正托著下巴、靜靜望著遠方的天空。當時同樣年紀還在二中就讀的我一定料想不到,離開校園十幾年後再次回來,會以這樣的的心情,在某個假日晴朗午後的這個校園裏,深刻回想起年少十五二十時的點點滴滴。


升旗必經的路,遠方的公布欄是當時公布段考、模擬考成績的地方。一旁的大石頭在當時要吊立時,曾拉斷鋼索,在柏油路面砸出了個大洞,巨大的聲響與比擬地震的震動,讓在一旁教室上課的我們嚇了一跳。
畢業典禮當天,曾與W君、Y君和時任校長坐在石頭前合影。


樣貌未變的明德堂。三年間在這個大禮堂聽過多場演講,是學校用心的安排。


操場。當時二中的升旗很有趣,不用整隊,大家聽到鐘聲各自走到定點就好。


樣貌已然改變的司令台。



南二中象徵-小禮堂。


日籍學長立下的石頭,訴說對母校最深的懷念。


音樂教室。


為培養大學聯考k書體力,曾經揮汗如雨慢跑鍛鍊體能的操場。


績優成績公布欄。時間如果回溯20年,我的名字應該也會在上面吧。


紫卿亭依舊。


利用新校園面積所蓋的教室。



完全沒有變的圖書館。




印象不深的科學館,記得應該是畢業前才建好的建築。


依然健在的生物館。


對當時的我們而言是嶄新的教室,如今應該也近20年的中年了。


高一時的掃地區域,變化不大。當時下雨天會有很多蝸牛出沒。


左邊舊涼亭已拆除,遠方的水池變成花圃,似乎少了點甚麼。


僅存的紅樓玄關。




還是水池比較對眼,可惜已經不在。


高三時才完成的大樓,使用的時間不多。只有使用視聽教室或找老師才會來這裏。


當時同樣年紀還在二中就讀的我一定料想不到,離開校園十幾年後再次回來,會以這樣的的心情,在某個假日晴朗午後的這個校園裏,深刻回想起年少十五二十時的點點滴滴。

延伸閱讀:
【隨筆】童年• 老街• 新化
【隨筆】傳說中的一年二十一班~國一生活回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ka5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