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篇更有歷史了,寫於2002.10.10釜山亞運會棒球決賽之後,這次賽事,也是使王建民知名度暴增的一次戰役。)

亞運棒球複賽,中華隊逆轉劣勢勝日本隊,表現令人振奮,雖然最後仍不敵韓國隊,但至少完成本次參賽前設定的目標,中華職棒總冠軍賽總算是保住票房,也不至於重演四年前號稱夢幻中華隊卻兵敗曼谷的憾事。球員不放棄的精神值得鼓勵,銀牌也順利落袋,但坦白說,對日本之役我們是以上駟對下駟,贏得既辛苦也不甚光彩,若非後援投手王建民令人激賞的表現,肯定無法贏得比賽。對韓國之役則明顯看出投打均不如人。筆者認為,國內職棒競爭強度不夠,兩聯盟的持續內耗,造成選手實力無法逐漸提升,才是連日本職棒二軍都贏得辛苦的原因。

職棒發展至今已經十三年,其中有起有落,但在開放職業球員參加國際棒球賽事之後,不管在自己家裡打得多麼激烈,實力最終是要拿到國際上來做檢視的,這次入選的國手都是國內一時之選,也幾乎囊括了所有個人獎的得主,但當許多球員(或球隊)還在沾沾自喜幾連霸、獲得幾冠王、掛念總冠軍賽怎麼打之際,一旦到了國際的賽事,卻發現華麗的戰績不管用、表現出實力明顯差人一截時,職棒的精采度就會遭受到更大的質疑。

另一個可以看出國內職棒水準有待提升的觀察,是去年的世界盃棒球賽。當時中華隊所獲得八場勝利,其中業餘球員張誌家(四勝)、蔡仲南(一勝)、陽建福(一勝)共得到六勝,職業球員中只有旅日好手許銘傑獲得兩場勝投,其他國內職棒投手勝場數則掛零。在此並非要否定他們當時中繼、和後援的貢獻,不過卻呈現國內職棒選手無法藉由經年的征戰而逐漸提升球技的事實,表現明顯不如業餘球員與旅外兵團。本次亞運賽事,亦出現類似的現象,業餘投手的表現並不比職棒投手遜色,在美國洋基小聯盟歷練的王建民更明顯強過台灣的投手三冠王。

因此,如何增加職棒的競爭強度,以提升職棒整體的實力,實乃當務之急。兩聯盟應審慎思考,不是比誰撐得久,而是要思考如何合作(或是合併)、補強汰弱、增加賽事、引進實力較強的洋將,讓國內職棒水準能夠提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ka5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